近紅外光譜(NIRS)技術作為一種非破壞性、高效實時的分析手段,近年來在礦石檢測領域展現出顯著的技術優勢。其通過捕捉礦物分子振動對近紅外光的特定吸收特征,可在短時間內解析礦石成分、水分及礦物相態等關鍵參數,為礦產勘探、選礦優化及質量控制提供科學依據。本文從技術原理、應用場景及技術挑戰三個維度,系統闡述近紅外光譜技術在礦石檢測中的前沿進展。
近紅外光譜技術的核心機理源于物質分子振動能級躍遷的特殊響應。礦石中特定化學基團(如羥基、碳酸根、硅氧鍵等)在近紅外波段會形成特征吸收峰,構成“分子指紋”。例如:
· 羥基振動:在特定波段呈現強吸收,可用于黏土礦物的快速識別;
· 碳酸鹽振動:位于特征波段的吸收峰可精準區分碳酸鹽礦物;
· 金屬氧化物:鐵氧化物在特定波段的吸收特性可實現鐵品位的快速反演。
通過高精度光譜儀采集反射或透射光譜數據,結合化學計量學算法構建定量模型,可實現礦石成分的精準預測。研究表明,針對鐵礦石總鐵含量的檢測,模型預測精度顯著優于傳統濕法化學分析。
1.地質勘探與礦物識別
l 蝕變礦物圈定:利用短波紅外對蝕變礦物的高靈敏度,可快速繪制礦區蝕變分帶圖,指導成礦靶區定位。
l 原位快速篩查:便攜式設備可在野外現場完成礦物種類鑒定,大幅減少實驗室分析的時間成本。
2.選礦流程優化
l 智能分選:基于近紅外光譜的在線分選系統可實時識別礦石與脈石,顯著提升入選品位并降低能耗。
l 過程監控:通過實時監測礦石成分波動,動態調整工藝參數,有效提高金屬回收率。
核心優勢:
l 非破壞性:無需破碎或化學處理,保留樣品完整性;
l 高效性:秒級響應速度,支持產線連續監測;
l 多指標同步分析:單次掃描可同步獲取多維數據;
l 環保性:避免使用有毒試劑,符合綠色礦業發展需求。
技術瓶頸:
l 基體效應干擾:礦石顆粒度及表面狀態差異可能導致光譜漂移,需通過算法優化解決;
l 模型泛化能力:礦區地質背景差異要求模型具備跨區域適應性;
l 高精度檢測需求:低含量元素的檢測靈敏度仍需提升。
在工業級應用中,近紅外技術的成熟性已通過多項創新方案得到驗證。以西派特研發的鐵礦石在線分析系統為例,其通過動態光譜補償技術與全息定標算法,實現了對傳送帶礦石的實時成分解析。該系統可同步檢測總鐵、二氧化硅、氧化鋁等多項指標,檢測效率達到行業先進水平,誤差精度滿足工業場景需求。針對復雜工況,系統采用多通道校正與自適應濾波算法,顯著提升了數據穩定性。該系統將傳統實驗室分析周期壓縮至秒級,同時大幅減少化學試劑使用量,成為礦業高效化與綠色化轉型的典型范例。
近紅外光譜技術正推動礦石檢測從“實驗室滯后分析”向“現場實時感知”的范式轉變。隨著技術迭代與行業適配性提升,該技術已逐步滲透至礦山勘探、生產及貿易全鏈條。以工業級解決方案為代表的實踐成果,不僅驗證了近紅外技術的工程化潛力,更為礦業提質增效與低碳發展提供了可復用的技術路徑。